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,但系统落地过程中常面临需求错配、成本超支、成效不达预期等典型痛点。
据2025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白皮书显示,73%的失败案例源于前期需求管理失控,而成功上线的企业中有89%建立了严格的成效验证机制。
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案例千千万万,然而其中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是两个:1.甲方项目负责人;2.精准的需求
如果要非要排一下名,那排第一位的一定是甲方项目负责人,在任何项目,任何工作开始之前,务必先确定甲方项目负责人。
在此之前可以了解业务,熟悉环境,但不要有实质性工作,不要写代码,不要作决定。

需要什么样的项目负责人,为什么要排第一位。
通常应该是一个业务或财务的副总,如果是小微企业基本上就是企业老板了。
应该是一个有决策权和人力调配能力(特别是跨部门协作)的负责人
其他能力不是非常必要,比如不了解技术甚至不熟悉业务都没关系,找到擅长的人就可以。

务必要在决策者亲自下场,能为项目提供战略方向和决策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。

决策什么?
在一个项目的基层工作中,最困难的是梳理需求、界定需求边界、识别伪需求。
不要以为需求很简单,精准的需求是一个项目‌成功落地、避免返工、控制成本并最终实现目标的核心基石‌,认为简单是因为只看了个大概,没有细化。
比如:系统需要实现出入库管理。
这算需求吗?企业会因为“出入库管理”上线一套软件系统吗?
不算,这只是一种猜测或概括性的转达。
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:
大家在平时工作中发现实际库存与帐本或财务的记录经常不一致,要查询实际库存时需要联系仓库管理员还要等很长时间,
所以就想是不是上一个库存系统,实现在线出入库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了。所以就把这个想法转达给了IT部门或找软件公司来谈谈。

但这还远未达到可落地执行的程度,背后隐藏着大量需要深入挖掘和细化的工作。仅仅表明了系统的一个大致功能方向,但出入库管理涉及众多细节。例如,入库时,要明确是采购入库、生产入库还是调拨入库等不同场景,每种场景下需要记录的信息可能大不相同。采购入库可能需要关联采购订单信息,包括供应商、采购价格、采购数量等;而生产入库则需要关联生产工单,记录生产批次、生产日期、质检结果等。
出库同样复杂,是销售出库、领料出库还是其他出库类型?销售出库要关联销售订单、客户信息、发货地址等;领料出库则需明确领料部门、领料人、领料用途等。如果不进行这些细化,系统开发出来后很可能无法满足实际业务需求,导致频繁变更和返工。
除了核心的出入库记录功能,是否还需要集成库存盘点功能?如果需要,盘点的频率、方式(如全盘、抽盘)如何确定?是否要支持多仓库管理?不同仓库之间的库存调拨规则是怎样的?
另外,在数据交互方面,出入库管理系统是否需要与财务系统对接,实现成本的自动核算?是否要与销售系统、采购系统实时同步数据?如果不对这些边界进行清晰界定,项目范围可能会无限扩大,导致成本超支、进度延误。

关于伪需求
在“出入库管理”这个宽泛需求下,很可能隐藏着伪需求。比如,业务部门提出“出入库系统要能自动生成精美的库存报表,包含各种复杂的图表和分析”,但实际上在日常工作中,业务人员更关注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,简单的表格形式就能满足需求,复杂的图表和分析可能很少使用,这就属于伪需求。
再如,有人提出“出入库系统要支持语音录入操作”,但经过调研发现,实际工作中操作人员更习惯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操作,语音录入不仅效率不高,还容易出错,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伪需求。识别并剔除这些伪需求,可以避免项目资源的浪费,提高项目的性价比。


一个出入库引出这么多需求,这么多事,是不是很头大?到底以哪个方向为主,实现到什么程度?
这个时候就需要负责人来决策了。否则需求分析这一步就陷进去永远完不成了。


人力调配能力的重要性
在基层工作中,由于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可能存在沟通障碍,业务人员往往只关注自身工作的痛点,难以用准确、清晰的技术语言描述需求;而技术人员由于对业务细节了解不够深入,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业务人员的真实意图。这就导致需求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,增加了需求梳理的难度。
同时,基层工作通常面临着时间紧迫、资源有限等压力,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需求进行全面、深入的调研和分析。而且,业务需求可能会随着市场环境、企业战略的变化而频繁变动,这也给需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带来了挑战。
清晰准确的梳理需求,必然需要甲方业务人员重复多次的讲解和纠正。同一个问题问多次,甲方业务人员有这么多的时间和耐心吗?







每个企业都有千千万万个目标需要达成,对每个软件系统都抱着极大期望才会考虑上线这个系统,但每个系统都有其针对性和局限性。
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,这在时间和成本上也不允许。在我们平时工作中一定也用过许多不同的系统,但是认真起来会发现,每个系统都不尽如人意,也就是说每个系统都有缺陷,永远达不到完美的状态。
可以说每个系统在合同结束时都很难达到甲方的预期。(为什么)
即使要持续升级,也要分一二三期,分先后。
所以在梳理需求的过程中就需要有人明确企业诉求,能决定先实现什么后实现什么,排出优先级,确定验收标准。

为什么要确定验收标准。
取舍很难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和期望。系统不能兼顾所有人的习惯,最好是每个人可以根据需求定制。但越是个性化的需求,耗时越多,稳定性越差,性价比越低。
比如,操作菜单显示在顶部还是左侧或右侧,能不能根据个人习惯定制呢?技术上当然是完全可实现。
为什么每个系统在合同结束时都很难达到甲方的预期。


为什么项目负责人必须“排第一”?

为什么乙方项目负责人不排第一位。
通常情况下,乙方负责人都是经过考核和筛选过的有一定开发或实施经验的。同时也有工作手册可参考,更重要的是会有绩效压力,会对实施结果负责。
所以这个岗位已经倍受关注,